时隔32年,顶峰相见!哈工大一宿舍3博士全当院士
半月谈
半月谈
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当年同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七公寓506室的赫晓东、郭世泽分别当选中国工程院
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他们的室友韩杰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隔32年,同住一个宿舍的3位博士生全部成长为学术大师。
图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七公寓
心无旁骛“三剑客”
1991年,从河北考入哈工大电磁测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的博士生郭世泽入住七公寓506室,与就读于哈工大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的博士生韩杰才、赫晓东成为室友。
“我们宿舍最大的特点就是都特别专注,心无旁骛地学习和做学术研究,不会为别的不相关的事情分神。”赫晓东说,三个人早早就选定研究方向,开始课题研究,并且都聚焦国家和行业需要,围绕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攻关目标。
正是因为这种潜心忘我的钻研,在读博期间,韩杰才和赫晓东同为哈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的学生,在材料学科与力学学科的交叉融合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工作,郭世泽也完成了多个重要项目。
毕业后,三个人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埋头攻关,成为本领域中的顶尖专家。如今,韩杰才担任哈工大校长,赫晓东担任哈工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郭世泽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举重若轻“做大事”
“特别聪明,特别能干,特别勤奋……”这是三位室友的相互评价。在赫晓东的印象中,韩杰才、郭世泽这两位15岁上大学的“天才”室友都是攻坚克难的“高手”,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总是迎难而上、举重若轻。
“当年的科研条件还没有现在这么好,要做新材料的研究就要自己想办法、自己去创造条件。”韩杰才回忆说,当时哈尔滨的研究条件不具备,就要经常坐火车硬座去沈阳、北京甚至更远的地方做实验……反反复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郭世泽是哈工大教授孙圣和最得意的学生。以“严格”著称的导师在学术上对他要求极高,在生活中却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逢年过节就把他叫到家里。郭世泽没有辜负导师的期望,读博期间就完成了几个大项目,还写了几本书。“给他一个项目,他能几天几夜不睡觉,最终圆满完成任务。”赫晓东对郭世泽的“拼劲”印象深刻。
“举重若轻”是这三位室友共同的特点。他们勇于挑战前沿,敢于创造条件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老先生们规划得好,学科定位准,研究方向广,层次错开不重叠,又可以相互借鉴。”赫晓东说,杜善义院士一方面帮助他规划方向,一方面又放手让他大胆探索,让他在读博期间就取得突破性成果,受到鼓舞。
“三人行必有我师”
“好的室友会互相帮助,好的同学会互相影响,好的导师指引你的方向……”郭世泽说,一个宿舍、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学风是非常重要的,自己读博期间的第一篇论文,被导师改得满篇红字,让他感触很深。这种“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指导,激励他在读博期间发表了14篇论文,为成长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赫晓东认为,做学问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既要与本专业的人交流,也要与非本专业的人交流,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们三个关系特别好,宿舍气氛始终特别融洽,经常一起交流学术问题,还经常一起打乒乓球……”在他们的记忆里,那段“三人行”的时光美好而珍贵。
“做学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持之以恒地勤奋工作,一个人只聪明不勤奋很难成功。”韩杰才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努力到位了就会有收获。
据统计,建校103年来,哈工大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共走出123位院士。未来,学校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学术大师、工程巨匠、业界领袖、治国栋梁”四类杰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记者:
杨思琪
图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
责编:张初
校对:褚孝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半月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