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人民日报》报道哈工大思政课开进“地面空间站”

2024年06月18日 新闻网 浏览次数:852

哈工大全媒体(马晓雪/文)6月18日,《人民日报》“解码·思政课怎么上”栏目推出《哈尔滨工业大学推动科研实践融入课程创新——思政课开进“地面空间站”》,记者跟随由本硕博学生和青年教师代表组成的哈工大思政实践团,走进被称为“地面空间站”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生动记录了这堂别开生面的实景大思政课。

相关报道如下:

 

哈尔滨工业大学推动科研实践融入课程创新——

思政课开进“地面空间站”(解码·思政课怎么上)

本报记者 方 圆


学生在“地面空间站”内上课。本报记者 方 圆摄


学生在“地面空间站”内观看教学视频。辛 然摄


 大尺度综合辐照环境模拟试验舱。本报记者 方 圆摄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外景。辛 然摄

 

早上8点,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图书馆门口,一辆巴士载着教师和学生准时出发。

巴士驶进一座约50个足球场大小的园区。园区内,坐落着一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该装置由哈工大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历时18年建设完成,有“地面空间站”之称。

在这里,科学家建立起模拟月球、火星等真实宇宙空间的基础科学研究平台,过去一些需要在太空才能做的实验,如今在地面就可以完成。

下车后,同学们一边好奇地打量着周边环境,一边走进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沉浸式实景思政课正式展开。

实验楼内,排布着系统级综合辐照试验舱、月尘舱、火星尘舱、高速粉尘舱等4个巨型装置。在直径5米、高8米的试验舱前,大家驻足仰望。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交流主题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金红说,“大家想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依靠什么?”

“科技创新!”几名学生同时抢答。

“没错,我们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闫金红娓娓道来。为了讲好这堂课,她已经多次前来“踩点”。确定主题、选择点位、撰写讲稿,闫金红前后筹备了一个多月。

从试验舱到粒子加速器设备区,再到空间磁环境科学实验楼设备区……“想在这里讲好一堂思政课,首先要弄清楚‘地面空间站’的基本情况,设计课堂路线,再结合思政主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闫金红说。

“接下来,请专家为大家讲讲这里的建设过程和未来规划。”闫金红既是授课人,也是主持人。

为何要建设“地面空间站”?“地面空间站”运行以来,创造了哪些“首次”?4位专家结合自身经历,通过图片、动画演示和实地参观,讲解了相关原理和知识,讲述了“地面空间站”建设中攻坚克难的动人故事,勉励大家利用相关平台开展前沿性研究、产出更多创新成果。

“粒子加速器正在工作,这个场景我以前只在课本上看到过。”行至粒子加速器设备区时,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本科生毕萌翠非常激动。

“平时你们学到的课本知识,在这里可以亲眼看见。”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青年教师王明义对毕萌翠说。

“哈工大探索‘大思政’课程的创新路径,首先考虑的就是打通理论和实践,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哈工大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岳会敏说。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人才占比达到80%以上。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成员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而哈工大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7.5岁。”闫金红说。

听到此处,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模拟太空环境非常困难,走进‘地面空间站’,让我心潮澎湃!”

“能够看到国之重器,我感触很深。我要认真思考一下未来的研究方向。”

“从事科研工作,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我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争取有一番作为!”

……

原计划中午结束的课程,因一次次热烈的讨论而不断延后。虽然过了午饭时间,学生们却久久不愿离去,讨论与交流仍在继续……

 

报道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6/18/nw.D110000renmrb_20240618_1-11.htm


责任编辑:马晓雪

审核:宋玲 李守斌

Baidu
map